top of page

骨盆底肌鍛鍊如何治療尿失禁?

低成本、高效益、低副作用的方法


本文包括以下內容:


骨盆底肌訓練(凱格爾運動)的由來



骨盆底肌訓練早在1936年在現代醫學中出現。當時Margaret Morris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收縮和放鬆骨盆底肌作為預防及治療尿失禁和大便失禁的方法。並且將骨盆底機訓練帶入英國的物理治療專業。


其後在1948年,婦產科教授Arthur Kegel 把這個骨盆底肌運動普及化。並且在他的臨床實驗中,發現骨盆底肌運動有效治療了64名患有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

從此骨盆底肌的收縮和放鬆運動就有另一個稱號:「凱格爾運動 Kegel Exercise」。


三種不同的尿失禁類型 — 正確診斷才能對症下藥



很多人以為流出大量尿液令內褲濕透,或者最少是能看見的滲漏才算尿失禁。但其實只要在不自主的情況下有尿液滲漏,哪怕是一兩滴,也算是失禁。


三種類型包括:壓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


  • 壓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通常是在發力,或者對盆底造成壓力的情況下滲漏。常見的症狀例如打噴嚏、咳嗽、大笑、跳繩、跑步等等情況下失禁。原因是多腹部壓力突然增加,骨盆底肌又沒有足夠力量支撐膀胱頸部和收窄尿道口以阻止尿液排出,就會導致滲漏。


  • 急迫性尿失禁 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患者通常會感到強烈的尿急感,然後出現失禁。原因是膀胱內壁肌肉過分收縮,在膀胱未曾充滿的情況下,把尿液逼出體外。成因與如廁習慣、飲食習慣和神經系統長期處於受刺激狀態有關。如果患者同時有尿急、尿頻和夜尿的症狀,可歸類為「膀胱過動症 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 混合性尿失禁:以上兩種失禁類型的症狀都有


以上各種尿失禁類型的成因不同,治療方法有相異。如你有以上症狀,請盡快諮詢專科醫生和盆底健康物理治療師。按此查詢



高達40%的女性有尿失禁?高風險因素包括這些⋯⋯


約10至40%的女性患有尿失禁。風險因素如下:


  • 年齡:隨着年紀增長,尿道閉合的壓力會減低(即是尿道無法有效閉合引致尿液滲漏)。研究顯示,70歲之後患有尿失禁的女性的數字明顯提升,多數會有尿急和急迫性尿失感的症狀。這可能與體內雌激素含量低有關。


  • 懷孕及生產:懷孕期間尿失禁頗為常見(6%-67%),多數在產後會有改善。產後兩至三個月的尿失禁比率大約3%-38%,即是最多三個產後媽媽就有一個尿失禁。陰道產(順產)媽媽比較容易有尿失禁,因為寶寶經過陰道口出生時,骨盆底肌會被伸展三倍長度,拉傷盆底神經線、提肛肌(Levator Ani )和骨盆內筋膜(Endopelvic Fascia)。而以上三個結構都是支撐膀胱頸部的重要部份,當這些結構受損,尿失禁的機會也會提高。


  • 停經:在更年期,女性體內得雌激素(Oestrogen) 會慢慢下降,到停經後(即連續12知月沒有月經)雌激素會過低。這會令尿道內壁黏膜變薄,括約肌變弱而無法有效收緊尿道阻止尿滲。臨床實驗顯示,使用雌激素藥膏有效改善和治療與停經相關(雌激素過低引致)的尿失禁。


  • 其他高風險因素影響包括:肥胖症(obesity)、高強度運動(如跳彈床、撐竿跳等)、呼吸道疾病引致的久咳、藥物使用(如利尿劑)、糖尿病、認知障礙症和吸煙


認識骨盆底肌的結構,以及做多少訓練才足夠?



骨盆底肌在盆腔底部的肌肉群組,分為三層,控制着女性陰部三個出入口(尿道口、陰道口、肛門) 的打開或閉合,協調大小便、性行為及生產。並且支撐作盆腔內的三個內臟(膀胱、子宮、直腸)。


如想更詳細了解骨盆底肌的結構,請按這裏


骨盆底肌肉足夠的力量才能發力夾緊尿道口,防止尿失禁


臨床實驗顯示,骨盆底肌運動可以增強骨盆底肌的力量,但每項研究建議的數量的差異很大。

由每天做三組,8至12下收縮和放鬆,至亦每天做200下不等。


如果你想增強改善尿失禁,建議最少每日做三組8至12下收縮和放鬆運動。

關於如何正確地收縮、放鬆和伸展骨盆底肌,請按這裏


也建議在不同的姿勢練習,例如坐着、躺着、站着和跪着等等。

多數研究建議訓練三個月才會見成效。


壓力性尿失禁:

骨盆底肌運動如何治療壓力性尿失禁?



經過訓練的骨盆底肌會變厚和向上提起,能更有效支撐膀胱頸部,防止尿失禁。

骨盆底肌運動也可以改善肌肉的自動控制,例如在咳嗽、跳躍、跑步等腹腔壓力增加的活動時,自動支撐膀胱和尿道,防止尿失禁。


對於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骨盆底肌訓練尤其有效。研究發現高達66%的患者的症狀有明顯改善,而且效果可維持10年以上。如有經過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訓練,比起自行學習(例如自己看書或摸索技巧)更有效。而且年紀大了才學習骨盆低肌運動,效果也不會減少,依然有效。


收陰球、電療、磁療有用嗎?


收陰球就像骨盆底肌用的啞鈴,重量由20克至150克不等。用法是把這個收陰球放在陰道之內,然後做骨盆底肌收縮和放鬆的動作。這個額外的重量可加強骨盆底肌訓練的強度。


但如果你選擇自行購買收陰球使用的話,必須確保產品是用醫學級的物料製造,不會引致感染風險。


電療是透過電流刺激神經線,包括骶神經 (sacral nerve) 和脛後神經 (posterior tibial nerve),以減低膀胱內壁肌肉的敏感度,從而改善急迫性療失禁的症狀,例如尿頻、尿急等等。


磁療則是透過電磁波,刺激骨盆底肌被動收縮。


但現時臨床實驗沒有找到電療或磁療比較優勝的證據這些額外治療的效果和一般骨盆底肌運動相若。所以如要選擇最低成本、低風險、效果顯著又長遠的尿失禁治療方法,骨盆底肌運動還是首選。


急迫性尿失禁:

骨盆底肌運動如何減低「尿急感」和改善「尿頻」?



當骨盆底肌收縮時,膀胱內的肌肉會放鬆。即是:骨盆底機會夾緊尿道口,防止尿滲。而膀胱內壁的肌肉會放鬆,令尿液可以留在膀胱內不被擠出。這個神經系統的反射反應稱為防衛反射(guarding reflex)。


所以骨盆底肌訓練可以放鬆膀胱內壁的肌肉,讓膀胱未充滿的時候可以讓尿液繼續保存,不至於過早被擠壓出體外。


產前及產後的骨盆底肌運動:

懷孕媽媽必做的運動!有效治療及預防尿失禁



綜合15項臨床研究,包括6180一位女性的實驗顯示,經由專業指導的骨盆底肌訓練,有效減低懷孕媽媽在孕期,直至產後六個月的尿失禁機會。

而對於產後患有尿失禁的媽媽,骨盆底肌訓練亦能有效治療。


如想了解更多關於懷孕期間的骨盆底肌運動,請按這裏


經過專業指導的骨盆底肌訓練最有效!



骨盆底肌訓練對於各種尿失禁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比起使用藥物或手術這些高成本又有副作用的治療方法,骨盆底肌運動應該是第一線的治療選項。


綜合多項臨床研究,建議每日最少要做三組八下的肌肉收縮和放鬆。


而且比起患者自行學習,或閱讀小冊子等等,經由專業指導的骨盆底肌運動最為有效。電療、磁療等治療機器不應該在沒有專業診斷之下隨便使用。


骨盆底肌運動對於年長的女性,和產後長期受尿失禁困擾的媽媽的治療效果也十分顯著。



References:

 
 
 

Komentarze


bottom of page